北极鸥

Larus hyperboreus   Gunnerus
   

  112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得自前苏联的 Larus hyperboreus barrovianus 亚种描述)
成鸟夏羽:头、颈白色;自后头、后颈至上体均为淡珠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肩和翅上覆羽淡珠灰色;初级飞羽呈极淡的灰色而端部白色,最外侧飞羽外翈白色;次级和三级飞羽淡灰色而端部白色。下体全为纯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但头和颈具淡橙褐色的斑点和纵纹,纵纹有时扩展至上胸。
幼鸟:上体淡褐色,头具褐色羽轴纹;上体和翅有赭褐色明显或不明显的横斑;尾羽灰褐色具白斑;初级飞羽淡灰色,端部较暗,羽轴皮黄色,有时具不明显的褐色次端斑;其余飞羽均具白色尖端。喉白色;下体余部淡灰褐色,微具斑纹。
虹膜草黄色,幼鸟虹膜褐色;嘴黄色,下嘴前端具红色斑,幼鸟嘴粉红色,先端黑色;脚粉红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一 一 — 62.7 454 189 69.6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鸥类。嘴黄色,下嘴先端具红斑;头、颈、腰和尾以及下体均为纯白色;背和翅灰白色,飞羽具有宽阔的白色尖端。冬羽头和上胸具淡褐色纵纹。脚粉红色。幼鸟嘴粉红色,仅端部黑色。

大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一 一 — 62.7 454 189 69.6

生物学

生物学 北极鸥在中国是旅鸟和冬候鸟。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翔力强,亦善游水,在地上行走快速,沉默少鸣叫,主要在海面和海边活动。繁殖于北极苔原、海岸和岛屿。迁徙期偶而进入内陆河流。常攻击海边潮间带上的鹬鸻类。以动物腐肉、海星、海胆、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鱼类等为主要食物。也残食雏鸟、鸟卵,取食海船上废弃的有机食物。繁殖期也在苔原陆地上捕食鼠类。还会在垃圾堆里找食

生境信息

生物学 北极鸥在中国是旅鸟和冬候鸟。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翔力强,亦善游水,在地上行走快速,沉默少鸣叫,主要在海面和海边活动。繁殖于北极苔原、海岸和岛屿。迁徙期偶而进入内陆河流。常攻击海边潮间带上的鹬鸻类。以动物腐肉、海星、海胆、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鱼类等为主要食物。也残食雏鸟、鸟卵,取食海船上废弃的有机食物。繁殖期也在苔原陆地上捕食鼠类。还会在垃圾堆里找食

国外分布

国外留居繁殖于北极圈内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还分布于大西洋北部东西两岸的欧洲和北美的沿海地区以及太平洋北部的美洲沿海包括阿留申群岛以及东亚北部沿海地区。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河北沿海(北戴河)、山东(威海)、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吉林(珲春图们江下游地区)、上海、江苏(沙卫山岛)、广东、台湾(宜兰)、香港(旅鸟、冬候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北极鸥共有4个亚种的分化。L.h.hyperboreus 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西部;L. h. pallidissimus 分布于西伯利亚;L.h.barrovianus 分布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L. h. leuceretes 分布于加拿大至格陵兰和冰岛。在我国有分布的是华东亚种L.h.barrovianus。